張培鴻在26日被要求與當地國保見面,就是因為北京方面要確定開庭時他人在上海,而沒有坐鎮成都。
但是,我幾乎沒有「因為沒有幹勁就無法開始」的經驗。「這種事,我當然知道,但是實際做起來很困難啊。
有時間想東想西、猶豫不決,還不如先動起來。」 他已經用「商量」的名義,寄信給心中的幾位人選(或是認識那些人的人)了。買齊全套就能組出一個模型的雜誌,總是會把第一期的售價訂得便宜一些。但如果是O先生的話,就會「嗯、嗯」地一面聽大家討論,一面敲著筆電鍵盤,然後突然說:「OK。「幹勁」並不會自然湧現。
我想尋求「輕鬆」,所以才選擇了對我來說負擔最小的途徑。畢竟,我自己也常常想著「好累呀」、「好痛苦啊」、「真是不想做」。至於「勞保老年給付」則是,不管是受僱由企業幫你投保,還是自僱者自行到職業工會加保,這些參加勞工保險所累積的年資,到了符合退休資格,可以一次領取或是選擇活越久領多每月發給的年金給付,這是當時年輕的勞工所繳交的保費來支付給你退休金的世代互助。
台灣勞工的兩種退休金:勞保老年給付+勞退個人儲蓄帳戶 很多上班族都是要到年紀大快退休時,才開始關心自己退休之後可以領多少,其實,勞工退休制度一直在變動,最好趁年輕還有吸收理解能力時,就先了解退休制度的運作,特別是在2009年1月以前就曾參加勞保的勞工,退休之時都可以有領一次給付與年金兩種選項,因此更需先搞清楚,免得臨到退休關頭不知所措,人云亦云之下,做了錯誤的決定。目前雇主每個月要以薪資的6%提撥進入勞工個人的退休帳戶,即使勞工轉換企業,這個可攜帶到不同企業的個人帳戶,每個月依然都有雇主的提撥進入,逐年累積後,於六十歲就能請一次領或是分期付款,若是分期請領,以目前六十歲的平均餘命約24年,等於分288期逐月請領,帳戶金額領完為止。文:張烽益(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) 「退休」並不是人與生俱來就有的保障,是工業社會發展後,人進入與資本家的僱用關係之中成為受僱勞工之後,才有的社會性產物。Photo Credit: Reuters / 達志影像 6%勞工退休儲蓄帳戶 勞基法1984年開始實施的勞基法退休制度(以下通稱勞退舊制),是一種企業退休帳戶,勞工必須在同一企業連續工作滿25年,或是15年且55歲,或是10年且60歲(2009年新增)才能向該企業一次領取最高45個月工資退休金。
「個人儲蓄帳戶」是指由雇主按月提撥6%所累積的個人退休帳戶,這是國家強制雇主在你年輕時幫你存錢,自己幫助自己,只有受僱時期才有雇主幫你提撥,個人帳戶內所累積的金額,可以在六十歲時一次領出或是分期付款領出。當勞工有了完善的退休保障,就有利於資本家的更新勞動力,也降低離職勞工的不滿,避免社會衝突。
因此,當勞動者在工業生產的受僱關係當中被榨乾殆盡「退休」之後,要維持其經濟生活的尊嚴,如果是福利國家走向的政府,就站出來以社會保險方式,強迫勞資雙方共同承擔勞工退休後的所得喪失風險,台灣的勞工保險就是如此(勞僱的保費分擔比是20%、70%),更尚且加入國家來進行部分分擔責任(受僱勞工國家分擔10%、自由作業者與吳一定雇主之職業勞工國家分擔40%)。不過,當勞保基金傳出財務危機時,就會發生大量勞工突然前往申請老年給付的擠兌狀況。Photo Credit: 中央社 台灣勞工退休一直沒有年金保障,這種為被世界潮流的罕見現象,經過長久的辯論,終於在2009年開始新增加了按月發給的老年年金給付項目,只要是在2009年一月以前曾經加保過勞保的勞工,等到他退休時都可以有兩個選擇:原有的老年一次給付或是新的老年年金給付。由於門檻低,且超過15年之後年資每一年為二個基數,因此,即使符合退休標準的勞工,也都不會請領,盡量撐到30年45個基數的最高額。
當然,勞退新制個人儲蓄帳戶當中累積的退休金,政府有保證兩年定存的收益,而且,也允許勞工可以自願提撥,最高6%,而且在繳稅申報時可以從薪資所得當中扣除,具有節稅效果。不過,當工廠的出現,大量農民被迫從農村被塞進了工業生產的高強度從屬性勞動之後,當勞動力被過度消耗後,到了一定年齡就無法應付高強度工業勞動,勢必要退出勞動力市場,資本家要定期更新勞動力,更要有強制勞工退出勞動力市場的手段。老年給付計算,前15年一年一個基數,15年之後一年兩個基數,最高45個基數,且其平均薪資採最後三年平均。所以台灣在1970年工業化前的小農經濟之下,根本沒有退休這概念。
勞保老年給付的雙重選擇:老年一次給付/老年年金給付 勞保從1958年開辦以來,老年給付僅採取一次性的老年給付,請領門檻非常低,只要符合下列五項標準當中的一項,就能請領一次性的老年給付: 男性60歲、女性55歲,年資滿一年。不過,由於台灣勞工流動性高且中小企業壽命短,有八九成企業不提撥,如有提撥也僅以最低的2%不足額提撥,應付了事,這是因為大多數勞資雙方都預期不會領到「勞退舊制」,因此勞資雙方都不在乎
早在1970年的羅馬網賽,她就公開要求賽事主辦者要講究男女平等。她同時公開要求身為網球最高殿堂的溫布頓當局應該正視這個議題,不要持續維持不合時宜的規定。
「他們認為女生拿到蛋糕屑就要興高采烈,所以我要讓女生一樣能夠吃蛋糕,包括那上面的糖霜還有櫻桃都要。但除了少數大師賽之外,男女之間的獎金還是有一定的差距。光是今年澳網決賽,女單決賽就比男單還要多了23分鐘。如果男生打了一場三盤,平均一盤三十分鐘。Venus在2005年奪冠之後,就首次向溫布頓官方提出請求,希望男女選手能夠獎金平等,然而未果。所以如果要改賽制,讓女生打五盤的話,基本上是不可能。
首先,就大滿貫來看,最常出現的第一個論點就是男生打五搶三,女生打三搶二。而根據英國《衛報》在去年(2018)七月十四日報導,在男女前一百名球員當中,以每賽事平均獲得獎金計算,其中71%的球員在相等排名的情況下,是男生拿得比較多。
然而,以現在來看,對於大滿貫賽事的主辦者而言,女生打五盤的可能性遠遠比男生打三盤還低,因為這樣會嚴重影響賽程的安排。女生打了一場兩盤,平均一盤打四十五分鐘。
但事實上,女生也是有打過五盤的比賽。溫布頓之所以能夠達到獎金平等,必須要歸功於Venus Williams。
文:Benny Ice 在2017年,奧斯卡影后Emma Stone和金球獎影帝Steve Carell出演了電影《勝負反手拍》,將1973年由前球后Billie Jean King還有退休名將Bobby Riggs那場世紀性別大戰,搬上了大螢幕。」 在1973年美網,King就因為獎金問題,公開表示如果美網當局不讓男女獎金相等,將會退出該年賽事。至於為什麼女生要打三盤,然後男生打五盤,這的確是在過去因為對於男女體力有差別認知所創立的傳統。但到了90年代,澳網又恢復到了男多於女的情況,直到2001年,才正式讓男女雙方的獎金平等。
5>3,3>2,所以男生>女生。(由於有「很注重平均的」網友覺得以上的例子看起來極端,所以做些補充) 從過去到現在,在大滿貫的比賽中,就常發生女生比賽時間與男生比賽差距極小,甚至大於男生的情況。
所以就常理而言,男生的比賽時間應該是會大於女生的比賽,但是我們要記得的是網球比賽的時間長短「不是固定的」,再加上每一場比賽都是單獨發生的單一事件,所以我們不能夠確切「預測比賽長度」,因此直接拿盤數多寡,還是所謂平均比賽長度來決定獎金金額這點,是個只看表面的謬誤。然而,溫布頓卻比法網更早讓每一輪的選手,都能夠獲得平等待遇。
而對想替女性發聲的King而言,這場比賽她不能輸。就這樣的數學邏輯來講,看起來很合理。
由於King是當時最受歡迎的選手之一,美網不希望因此影響票房或是後續影響,從當年開始,就定下了男女獎金平等的慣例,持續到今日。試問:男生和女生,誰打的比賽時間較長?假設小學數學有畢業的話,應該就知道這兩個結果都是一樣的。最後,King獲得了勝利,成為了性別平等史的一大事蹟。而在2005年的溫布頓,Williams還有Lindsay Davenport之間的決賽總共進行了兩小時又45分鐘,比起Roger Federer和Andy Roddick之間的決賽整整多了一個小時又四分鐘,而這只是冰山一角。
但是有看過比賽的就知道,盤數多不代表比賽時間較長。但King除了在這場比賽替女性出氣外,她也同時在爭取男女網球選手獎金平等。
雖然Riggs已經離開球場多年,但他還是一位非常精明的老狐狸,讓之前與他對戰的世界第一Margaret Court慘敗。剩下的法網和溫布頓,則是分別在2006年和2007年才各自達成獎金平等。
她也認為:既然男生和女生選手打的都是網球,而且都是在同樣等級的賽事比賽,為什麼男生就應該拿得比女的多? Williams這登高一呼,引起了大眾熱烈討論,導致連英國議會也因此介入。在1984到1998年間的年中冠軍賽,WTA就讓決賽的賽制變成五盤三勝,也曾經在1990和1996年發生了五盤大戰。